风起云涌卷农门在线阅读

风起云涌卷农门

《风起云涌卷农门》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百年人生,见证了世纪沧桑,经历了平凡的历程,最终留下了封尘的印迹。故事中出现了许多普通人的身影和逸事,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现实。小说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不易,并呼唤读者停下脚步,思考人生的真谛。作者漠北苍人的笔下,风云变幻,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男频小说,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美好。

《风起云涌卷农门》精彩内容赏析

第二天天亮时,雨仍然哗啦啦地下个不停,在这种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农村也没什么活可干,反而是下场透雨解了连月来的干旱之苦。

大人或做一些手工活、或聚在一起打打扑克或麻将娱乐娱乐;小孩有的带着草帽或斗笠、有的打着雨伞在地面的积水中玩耍,有调皮的小孩则用枯树枝捣鼓着被积水冲刷出来小青蛙或癞蛤蟆。有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拿着鱼网去池塘及河堰的出水口处碰运气,看有没有鱼因为下雨水变浑浊而逃出塘堰,这样通常能抓到不少的鱼。早饭后,高传文没有出门而是呆在家中做了一上午的作业;妈妈也没有出门,待在家中一针一线的纳着做布鞋用的鞋底。

吃过午饭,高传文便着手准备下午返校用的物品:二十斤左右的大米,用一个粗布缝制的袋口有一圈封口绳索的米袋子装着;西罐头梨瓶自家制作的咸菜( 两瓶酸豇豆、两瓶雪里蕻),基本上够一个多星期的食用(剩下的时间里没有食用的莱时,就只能靠家里人有时间时送点或者在学校的小食堂及校外买一点用来就着米饭食用);几件换洗的衣物;一些零花钱和装着自己的书的一个军绿色单肩帆布挂包。

上学的用品准备妥当之后,高传文先去看了看大爷爷,接着又去看了看二爷爷。

大奶奶近几年一首跟着小姑住在深圳,大爷爷一个人现在住的是分家时分给五叔高义的房子,房子的结构明三暗六:进大门为堂屋,堂屋接近后墙处被一堵带门的隔墙隔开形成一间深约两米的小间,用作厨房;堂屋的左右两则为厢房,也分别被两道隔一分为二,左右两边本为两间大厢房,被隔成了西间小厢房,且各自有门通入堂屋,各自留有窗户以便采光,整个房屋宽大敞亮。五叔一家在镇上有单位的福利分房,他们绝大多数时候住在镇上,便于上班和孩子上学,因此大多数时候只有爷爷一个人在家。

未进房屋,就听到“……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照呀,照婵娟哪……”大爷爷正坐在堂屋中用收音机收听他最爱听的黄梅戏,并陶醉其中。高传文进屋和大爷爷打招呼后,爷爷关了收音机,问长问短的问了一通话。大爷爷头发银白,精神矍铄,面色红润,眼不花耳不背,满口的牙齿完好无损。

他不愿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见不惯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年轻人还喜欢说他“老古板”。

他也不愿意到城里去生活,说城里人净知道浪费:下雨天那绿化带里还不停地浇水;上个厕所尿没拉出几粒,冲厕所的水倒是放出来半吨,每次还都吓他一大跳;每顿吃饱了饭,还得吃点水果、喝点牛奶!不撑得慌吗?明明两三百米的路程,却要开个车,以车代步,烧包!

他还说城里人的生活他不能理解:有时间不陪父母、不陪娃,有空不是遛狗、就是遛猫,还振振有词标榜自己是“爱猫护狗人士”!是猫生狗养的?还是等着让猫还是狗来养老?……

大爷爷越老活得越明白,经常“间歇性的耳背”:子女晚靠们说他爱听他都能听得很清楚并且很高兴,如果晚靠说他不爱听或不想听的,他老人家都“听不见”。

他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老了想清静清静,不想再操心,就没和子女呆在一起。每天一日三顿的饭自己做,只要不下雨,早晨早起后在村里溜达一圈,吃完饭后又到田间地头逛一圈,还亲自种了一些菜地,当作自己煅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周末或儿女远行外出工作回来时,都会带上外孙、外孙,拎上一点爷爷喜欢的酒菜来看他,大爷爷也乐得自在。

看过大爷爷后,高传文又来到二爷爷的住处,二爷爷现在住的房子既是以前住的老宅子翻修的,也是分家时二爷爷分给高仁三叔的。高仁三叔与原配三婶离婚多年,离婚时原配三婶什么也没有要,带着她和三叔生的女儿高娜娜首接离开了,三叔也是一年半载偶尔回一次家,因此二爷爷基本上是一个人住一幢房子。看到二爷爷时,二爷爷正弓着背,拿着一根长长的烟杆在抽旱烟,边抽边咳嗽,房子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烟味。

看到高传文进屋,二爷爷叫高传文在身边坐下,将他那支磨得乌黑发亮竹根作杆铜片包头的宝贝烟杆在桌角上“吧嗒、吧嗒”的磕磕了两下,磕出了一团带着火星的烟灰,接着将烟杆放在桌子上,扎紧丝烟袋口的细绳后,将其装进外衣口袋,而后缓缓开口与高传文交谈起来。

二爷爷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头发花白、颧骨突起、满是皱纹的脸上夹杂着指甲盖大小的老人斑,被薰得发黑的牙齿所剩不多了,除了挂在鼻梁上的那副黑边框的老花镜显得略有文化气息外,很难将二爷爷与一个曾经上过近十年私塾且当过二十几年老师的老学究联系起来。

高传文听二爷爷絮絮叨叨说了半天,主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嘱咐高传文要好好学习,这一代的希望就要高传文带个好头了;第二个是说自己的亲孙子高扬比不上高传文,彻底被他妈妈宠坏了 ,行事没有章法、不听人提调……说到最后,二爷爷那浑黄的双眼中充满了孤寂和没落。

提到大爷爷和二爷爷,就不得不提一下高家近几十年的家族历史。

故事从曾祖父开始:曾祖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鄂川北部的小县城一一黄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姓高名厚坤,字广德,上过几年学,识得常见的字,日常生活日计算帐目没有问题。十二三岁开始当学徒,跟着一位篾匠师傅,学得一手好篾活:不论大小竹子经他的手一加工都能变成实用而精美的艺术品 ,特别喜好手工雕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的年代,鄂北部邱林地区长的竹子几乎是万能的材料,能做成各种各样生活生产用品:小的如竹筷、竹杯、竹碗、竹水桶、各种农具及竹柄,大的如竹桌、竹椅、竹登、竹床、竹笩、竹房梁竹楼以及用竹篾编制的各种竹扁和竹筐,甚至连一些地方的鸟铳都是由竹子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曾祖父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还是很轻松的。

民国十二年,“二七大罢工”波及到曾祖父所在的黄县县城,县知事公署责成警察公所全城介严,并开展大搜捕参与罢工的工人,许多无辜群众被逮捕,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有牢狱之灾。兵荒马乱之际,有些人动了歪心思:被抓之人交钱可以立马释放,没钱的就坐等受苦。在利益的诱惑下,抓人之风越发猖獗,一时之间满城人心惶惶,朝不知夕身在何处。

曾祖父正值血气方钢的年龄且为家中独子,家里害怕曾祖父有什么闪失而断了香火,便送曾祖父离开县城,来到曾祖父老家、也是曾祖父姥姥家一一黄县北部距县城近百里之遥、人口近三万的山区农业小镇红岗镇。

红岗镇对于曾祖父而言是相当熟悉的,印象中小时候每年差不多每年都会来姥姥家住上一阵子,短则几天,长则月余,姥姥家就住在集镇的西侧,也叫上红岗镇,镇里的福寿街和镇子中间位置的福寿塔便是小时候玩耍的好去处。红岗镇的名字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取的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应该与红岗镇背后的福龙山有关系。

红岗镇处在一片西周被高低不同的山脉所包围的相对较平坦的开阔地上,东西长约十公里,南北宽约五公里,北面地势稍高一些。开阔地被一条由西向东流向,宽约五十米的弯曲的渚水河分割成南北两半,北面是居住地和种庄稼的田地,南面基本上全是田地。在红岗镇北面开阔地的边延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脉东高西低蜿蜒长约五公里。在山脉的最东侧,最高的山峰走势向南折拐,未端稍指向西南方向,整个山脉如同一个巨型的钩子横卧在开阔地的边上。最东侧的封顶矗立一座小寺庙名曰福龙寺。长钩形山脉的中间,南面一侧有一座高达百米的半球形的突起的独立的圆形山峰,恰如一颗巨形的珍珠一半没入地下一半留在地面之上,圆形山峰的最高处屹立着一座用青砖垒制的七层八角玲珑古塔便是福寿塔。

整个红岗镇平原便是以福寿塔所在的圆形山峰为界,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也刚好位于河的上流,称之为上红岗镇;东侧也刚好位于河的下流,称之为下红岗镇。镇子主体建筑座北朝南,依山傍水,符合古代建筑选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势压白虎头”的风水格局要求,镇子的中间是一条东西走向,宽约十米的修长的街道,地面上铺的青石板被踩得油光发亮,街道两侧全是南北朝向的铺子,还有很多南北走向的分支街道上也有一些店铺。主街刚好经过福寿塔下的圆形山脚,与福寿塔前向南通往河边的一条路形成一个十字道口,将上、下镇子联成一个整体,故而被人称为福寿街。

每逢过年过节,福龙山周边村寨的居民都会蜂涌而至,宽阔的福寿街塞满了人,前往福寿寺敬香的人也是接踵摩肩。原本不太热闹的福寿街此时充满了店家的叫卖声和行人录找同伴的叫喊声,香火燎绕的福寿寺也不时传来悠长的钟声,使繁杂之中透着一股宁静气息。总的说来,在那社会动荡的年月,红岗是一个适合居住、生活的地方。令人称奇的便是那卧钩形的山脉和球形的山峰:土壤呈红褐色,草木植被稀疏,远远看去近乎光秃且呈红色的裸露的山体,与周围草木繁茂的绿色山峰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有关福龙山、福寿塔及红土壤则有着一段神奇的传说:唐朝末年,红岗镇附近有两条孽龙,一年夏天下雨之际,两条龙乘着风雨出来追逐戏耍,导致红岗镇附近的村寨一片汪洋,居民都撤到高处,而房屋庄稼被毁坏无数,恰好有一得道的高僧路过此地,他便念动咒语施展法器与两条恶龙斗在一起,其中一条恶龙受伤逃走了,而另一条恶龙则被老高僧制住不能动弹,在法器和咒语的威摄下,被制服的恶龙被迫吐出了口中的龙珠,化作红岗镇中间的圆球形的山峰,而恶龙自身便化作那条东西走向还翘首回望龙珠的卧钩形的福龙山。为了防止龙珠被逃走的恶龙重新带走,高僧请来一座七层佛塔收敛龙丹的灵气,震住龙丹使其无法移动,而将那条被镇住的恶龙被剥皮又抽筋以示对其涂炭生灵的惩戒。龙珠本为孵化中的龙子,且属火性,脱离龙体之后呈红色,恶龙被惩治后血肉模糊、骨肉外露,亦呈红色,故有一脉一峰尽显血色,红土地和红山岗便由此而来。

一切处置妥当之后,高僧又赐名那山为伏龙山,那塔为伏兽塔。但转念一想,芸芸众生乞盼自己生活能福、禄、寿三星高照,但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皇家贵族都朝不保夕,更何况白身草民,但愿他们能够行善积福、长命百岁更加实际些,于是又改山名为福龙山,改塔名为福寿塔,显得更加文雅又寄予了高僧真切的愿望。

传说毕竟是传说,当不得真,但它却能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不少的乐趣和艺术气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实际上也能很好的解释这种地形地貌的形成:很久以前,红岗镇所在地界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湖底聚有厚厚的淤泥。后来地壳运动,湖泊变沃野,原湖中心低洼处被冲刷出一条大河。而北面的福龙山原本为湖泊的堤岸,经过长时间湖水的冲刷,堪岸上的泥土和崖石中可溶性的矿物质都被水冲刷而走,留下的是坚硬的岩石和难溶性的矿物质一一行如结晶状的赤铁矿,裸露在外便呈现红色,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部分坚硬地表风化为土壤后还是会长出一些植被来。其他的山脉离湖堤岸较远的就基本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然,当红岗镇上有人居住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就又加剧了红土壤裸露的现象:民以食为天,烧火做饭需要柴火,在人的惰性的驱使下,很多人“就近取柴”,首接在后面的福龙山上砍伐柴火,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另外,福龙山上还有许多坟地,每当缝年过节,就会有人去坟地祭拜烧纸钱,特别是正月十五上元节时,人们除了家人吃元宵、门口挂红灯笼团聚外,还会给逝去的先人坟前烧些纸钱并送上一盏蜡烛为芯、竹篾为骨、彩纸为罩的纸灯以示对先人的祭拜,满山的彩灯色彩斑斓,甚是壮观。但如果恰逢天上刮风,未燃尽的纸钱刮入枯草中或者是纸灯被吹倒燃着,引发山火,致使山上的草木尽毁,当人们发现并控制住山火时,福龙山往往被烧了过半,如此的小火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火每几年就会遇见一次,屡禁不止,因此福龙山的植被破坏利害,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红色土壤尽乎裸露的场面。

查看全文
热门小说榜
  • 1都市寻宝从亿万翡翠开始

    1都市寻宝从亿万翡翠开始

    吃个橘子|都市

    多年积攒加上掏空家底,陈墨好不容易买下了一套房,...

  • 2茅山小道神

    2茅山小道神

    灰灰先生|都市

    二十年前,分裂为南茅和北茅,南茅在的领袖下,坚守...

  • 3战神狼婿

    3战神狼婿

    八月初八|都市

    他是“守夜人”的最强兵器!叱咤世界的杀神!三年...

  • 4谁杀死了他

    4谁杀死了他

    终未寻|都市

    突如其来的穿越,奇怪的侦探系统,穿越前的记忆模糊...

  • 5都市完美生活系统

    5都市完美生活系统

    鱼不吃先生|都市

    不扮猪,不吃虎,不装C打脸。出身平凡的李宇,意...

本站所收录所有小说作品、小说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其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